飞天演变史

亿兆体育

亿兆体育

  • 首页
  • 关于亿兆体育
  • 业务范围
  • 最新动态
  • 联系我们
  • 你的位置:亿兆体育 > 关于亿兆体育 > 飞天演变史

    飞天演变史

    发布日期:2024-09-02 10:40    点击次数:126
    请先看视频预习一下,我再为您慢慢分解。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您好,我是老白。一个用理科思维来系统分享文科知识的刷保人。今天聊飞天。说起“飞天”一词,您可能挺熟,即便没去石窟看过,也听说过“天女散花”、“丝路花雨”、“飞天茅台”之类的词汇。在您的印象中,飞天是不是这样:

    图片

    我总听说,飞天是天龙八部中的成员之二——乾达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男有女,唱歌奏乐跳舞撒花,什么工种的都有。除了天空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呢,地面也有一些天人在奏乐跳舞。但,我们通常叫他们伎乐人。

    图片

    当然,还有另外一些长着翅膀的类似者(但并不是),比如一个人头的鸟身,叫迦陵频伽的,还有两个人脑袋一个鸟身体的,叫共命鸟。今天这里只谈飞在天空中的形象,以及它的一个来龙去脉。想弄清楚飞天演变史,源头还得从佛经开始。在经文中描述天人的场景很多,比如《维摩诘经》中的文殊问疾品就有以下内容:“于是四天大梵,思法会而散下云头,六欲诸天,相庵园而趋瞻圣主。各将侍从天女天男,逶迤摇曳,别天宫而云中苑转,离上界而雾里盘旋,顶戴珠珍,神严玉佩。执金幢者,纷纷云坠,擎宝节者,苒苒烟笼。希乐器于青霄,散祥花于碧落,皆呈法曲尽捧名衣,思大圣之情专,想兹尊而意切。”这段话描述了天众跟随文殊菩萨去维摩诘居士家问疾的路上一些场面。里面我们看到天人(天男天女)穿着华丽在天空(碧落就是天空的最高一层)奏乐撒花的记录。佛经里为什么有这样的描写呢?我想这与印度人民能歌善舞有关,现在看宝莱坞电影,也是经常一言不合就来一段歌舞。

    图片

    在释迦牟尼讲经说法前后,有专门的团队进行渲染气氛,伴奏、撒花、跳舞,也许就是当时流行的一种习惯。那么出现在我们国家众多石窟和寺院里那些“飞天形象”是从印度传过来的吗?印 度 天 人我们先来看看印度的飞天什么样?

    图片

    这是古印度在约公元前2世纪时的佛教雕刻“巴尔胡特佛塔”。此时还没产生佛祖的人像,而是用圣树代表佛陀。左右两角就出现了飞翔的天人形象。有的手持花盘,有的手持华绳。背生双翅,与我们印象里常见的飞天不同。

    图片

    这也是巴尔胡特的佛塔,宝阶(就是中间的楼梯)顶部与底部各有一只脚,代表佛陀从三十三天下到人世。两角也是飞天。下面是桑奇大塔门框上的雕刻。

    图片

    在中间的佛塔左右上方,又出现了两身天人。长着翅膀,人体的比例结构跟常人一样(好像是废话。但中国飞天的人体比例和结构,您是不是觉得跟正常人不太一样?这个咱们后面详聊)有人说,他有点像古希腊爱神丘比特的样子。要我说,其实特别像“超人”。

    图片

    为了表现是在天空中飞,除了位置在画面的最上层,天人的身体也横过来,像在飞舞。飞天手里拿的花篮(小的是花盘),这是从古至今飞天一个工种的标配——散花的天人。他们手里肯定要有花篮,不然花哪来的呢?这是典型的西方早期思维。没有翅膀不能飞,没有花篮没得花撒……这思维跟咱们东方不太一样。汉化的飞天,无需翅膀,该飞就飞,无需花篮,该撒照撒。那印度佛教的飞天,有没有更早的来源呢?有,古印度宗教繁多,更为流行的印度教,也有类似的天人形象。下面这个石刻,年代较晚,权且举例。

    图片

    在印度的两座著名石窟里,也有雕刻有佛陀左右的飞天。阿旃陀和埃罗拉石窟,只是飞天的数量并不像中国石窟里那么多,外形也非常的印度本土化。飞翔的动作,动感不强,略显笨拙。

    图片

    图片

    下图为笈多马图拉的飞天,位置也是在佛陀的头顶两侧,斜45度飞翔在天空,没有翅膀了,用飘带来表示他飞翔的状态。赤裸着上身,下身绑着布条,穿的是印度当地的服装。

    图片

    看来,印度的飞天,跟我们中国的飞天样子很不一样。

    本 土 羽 人

    那么,我们的飞天是怎么会这个样呢?这就要从我国艺术的源流说起:

    图片

    上图是2002年第一批禁止出境的国宝《人物御龙图》,战国中晚期绢本水墨画作。1973年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作品描绘墓主人乘龙升天的情景。华盖的飘带、人物衣袖、龙脖子的缰绳,均由左向右摆动,来表现人物骑龙在天空中飞翔时被风吹动的样子,这显示出死者想升天的愿望。我国古人很早就向往着死后能够升天。同样的城市,在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西汉早期漆棺上有精彩绝伦的漆画。其翻卷飞动的云气纹,云中神兽在充满动感的彩云中飞舞。云的表现,为衬托动物的环境氛围。这样的画风,源于楚国的艺术风格。(汉朝便是楚国人建立的)

    图片

    西汉时期崇尚神仙的风气盛行,人们渴望死亡后,灵魂飞向神仙的极乐世界,因此羽人大量流行。在道家思想中,人死后想飞升,要吃丹药羽化。其表现就是从肩膀到屁股,都长出长长的羽毛。耳朵也要往上长长,耳朵尖得高过头顶,下面的青铜羽人可谓表达的非常准确。

    图片

    当然,海昏侯出土文物上,也少不了羽人

    图片

    下图是1994年在江苏仪征杨庄汉墓出土夹纻干漆的四神羽人纹羽翣(shà)。最上面也画着羽人。

    图片

    图片

    央美的贺西林教授研究认为:汉代羽人有三种使命:一、接引升仙,赐仙药;二、行气导引,助长寿;三、奉神娱神,辟不祥。这样看来,中国的羽人也好,印度的天人也罢,都出现在人类最古老的命题:“如何面对死亡”的场景之中。中国死后要升天得长生,佛教讲的是接引入轮回(最好的是往生净土)。

    图片

    这件东吴时期的“釉下彩羽人贴塑佛像盘口壶”,现藏于六朝博物馆。1983年出土于雨花台区长岗五号墓。壶身上,有两尊佛像盘腿坐在莲台上,下面满绘了褐色的云气和羽人。

    图片

    上图是西晋之后的十六国时期,西河走廊的羽人。酒泉丁家闸墓群五号墓。前室的顶部是个叠涩的藻井,上下分层画了天宫、人间和地下的场景。天地二界都以神话传说、圣贤故事为主题。这里面就画到了羽人,这身羽人脸型微胖,肩膀的羽毛是比较明显,其他部分,就像一个日常见到的魏晋时期的人物。穿着宽袍大袖,一看就是汉人模样。

    以上我们看到的中原本土的羽人形象,他从另一个方向维持着人类飞翔的梦想和对死亡之后的期待。

    这两个方向最后在中原汇合了。我们从他进中国的第一站——新疆开始捋一捋,历代中国飞天的一些特点和变化。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关注这个公众号:十 项 看 点即将正式开始讲述中国飞天的演变过程了,请大家关注以下看点:1、位置:一是看飞天出现的地理位置,总结他的地域性,再看他所处画面布局的空间位置,一般来说飞天跟主尊的位置关系都是位于主尊的头顶左右两端。除此之外,有些时代,飞天会大量的出现在石窟壁面的顶部与窟顶四披的接壤处,观众请留意他们的布局特点;2、组合:飞天多数情况下会成对出现或者多人为一组,形成歌舞组合,观众请留意组合之间的对视交流或姿态联动关系;3、体型:不同时代的飞天,呈现出不同的身体形态。有僵直成I字型的,有上下半身呈90度角L型、有锐角V型、有小弯呈C型、有大弯呈U型、还有多道弯呈S型、3型的等等,观众留意不同时代的共性;4、服装:很多飞天上半身赤裸,下身着长裙,早期飞天露足,晚期则不露。当然还有全裸飞天;5、服饰:看细节中飞天的头冠、项圈、臂钏、璎珞……的繁多花样;

    图片

    6、动势:有的时代飞天在快速的飞,有的则呈游泳姿势,有腿一前一后的跑,也有慢慢踱步的;7、工作:最多的是一手持花篮(花盘),另一手撒花的,还有就是伴奏的,演奏各种乐器,再就是在跳舞,为讲经说法渲染气氛;8、材料:看完外表的样子,看背后的材料——是岩彩的壁画,还是砂岩或青石的雕刻,抑或是木骨泥胎的彩塑、影塑;9、技法:是本土的线描,还是西来的晕染,是背后靠山的浮雕(塑),还是独立存在的圆雕(塑)等制作方式;10、时代:最后,由以上各项特征,总结这个时代的飞天特点。本文也将以时代的顺序来汇总这些飞天形象。西 域 飞 天

    图片

    新疆是中国最早传入佛教文化的地区之一,现存最早的大规模佛教遗存是石窟,位于库车一带的古龟兹国现有9个大小石窟群。上图为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谷西区8号窟窟门上方的飞天。天男天女成对出现,天男在前,赤裸上身,手持琵琶,天女在后,上身穿紧身衣,左手托盘,右手撒花。头戴单珠宝冠和花蔓冠,有头光,飘带宽而直。 克孜尔的飞天,不论男女,面相也极具龟兹样貌的特点:脸庞浑圆、五官集中、眉毛细弯、杏仁眼、小鼻翼、樱桃嘴。

    图片

    上图为克孜尔新一窟的飞天,是充分体现龟兹早期飞天面貌的极好例子。除了面相浑圆以外,上身健壮,胸大肌腹肌均晕染出来,轮廓用定型线描绘。上肢粗壮,L型身体弯曲,露出双足,飘带宽而垂,感觉是在空中悬浮,而不是在飞行。

    图片

    上图是克孜尔尕哈石窟30窟。后室的窟顶部遗存左右两组,每组四身共八身飞天。身着轻薄贴体的衣服,与飘带一起,在空中迎风飞舞。飘带较宽,在气流中卷曲,两头呈现刀尖形状。飞天或者一腿前一腿后,或者双脚在空中上下摆动。前者像在高速奔跑,后者则像在水中自由泳时的划水。可惜面部都异教徒划烂,猜想也许是典型龟兹面容。总结而言,西域飞天身体粗壮,弯曲僵硬基本上是C或者L型,有男有女,飘带短而宽。凉 州 飞 天随着龟兹的佛教高僧鸠摩罗什被中原军队劫持到武威,凉州的佛教文化兴盛起来。今天还能看到从敦煌到武威、永靖的不少十六国时期的飞天。

    图片

    上图为敦煌莫高窟北凉的272窟,窟顶藻井四个角各有一身飞天,藻井外一圈天宫伎乐,再往外,还有一圈。进入中原以后,飞天的数量和密度都增加了不少。

    图片

    275窟的佛本生故事中,飞天也开始高频率的出现了。

    图片

    放大看看:飞天的体型,跟龟兹比较接近。您可以拉回页面,跟龟兹的比对着看。除了面部由于氧化无法看清外,男性飞天赤裸上身,L型飞翔,露出双足,有头光,整体看来带有西域早期的风格。但是,脸型不再是浑圆的龟兹脸,开始往中原胡人的形象转变。

    图片

    张掖马蹄寺石窟群中的特窟金塔寺极有可能是北凉皇家开凿,毕竟他就在沮渠蒙逊的老家附近。这里的飞天十分有名——高肉飞天。

    图片

    跟莫高窟壁画不同,这里的飞天是高浮塑的木骨泥塑飞天,有木头骨架从中心塔柱内支出,飞天头部撤离高出壁面,形成圆塑。外形和动势,与莫高窟北凉飞天几乎一样。看金塔寺飞天的最佳角度在中心柱前方1米左右的位置,礼佛者跪拜佛陀时,抬头望去,佛头顶的一排飞天,不仅身材比例匀称,更像是从天而降,飞向人间的景象。

    图片

    西窟更有窟顶处的上面这幅壁画,显示着早期飞天的样貌。他用赭红的线条画出,右手持莲蕾,侧脸高直的鼻梁,是胡人的特征,只有飘带呈蛇形弯曲,显出点柔和的味道。工匠的画法不是西域式重彩晕染,而是中国式的线描,在衣服部位平涂石青或黑色。这是与敦煌早期壁画不相同之处。

    图片

    在马蹄寺石窟的千佛洞窟区,1~4号洞窟也是早期石窟,其中有一个中心塔柱中部,残存着飞天的身体(头已损)。时代不好确定。

    图片

    离酒泉近,但行政隶属张掖肃南的文殊山石窟,在前山千佛洞的窟顶部,有一些粗犷的男性飞天形象。

    图片

    从其体型体态来看,很接近北凉时期的凉州飞天样貌。至于是不是后世仿照早期的粉本绘制不得而知,但风格是早期凉州风格无疑。

    图片

    文殊山石窟的后山古佛洞,在周边的西夏壁画之中,赫然留存了两身“龟兹样貌”的飞天。中心塔柱的后角,窟顶处被隔成的两个三角形内各画有一身飞天。一身飞天头戴三珠宝冠,两手长长地分开,一手持长柄香炉,一手持花。另一身飞天双手持飘带飞行。飞天均上身半裸,下着绿色长裙,面形较圆。这样的脸型和着装风格在龟兹壁画中常见,包括绘于窟顶的连续平棊图案,在新疆石窟中也有。不管是不是北凉的,他受到了西域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图片

    在往东,来到西秦的地盘,炳灵寺169西秦洞窟中,也出现有飞天。上图为第11龛内的飞天,头顶束发,没带头冠,显得比龟兹的朴(pin)素(qiong)。赤裸上身表示他是天男,C型弯曲的身体,双手持华绳。一种源自古希腊的花朵和树叶编织而成的长带,在庆祝活动中渲染气氛。身上的飘带柔软流畅,脸型是鸭蛋脸,已经彻底不像龟兹脸了。在十六国这些飞天之中,我们看到了来自龟兹的影响,但也有不断地内陆本土风格变化。当439年,北魏统一了北方,460年,云冈石窟开始开凿以后,全国的佛教艺术很快达到了鼎盛状态。飞天也开始彻底汉化了。北 朝 飞 天当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了北凉,并将开凿过天梯山石窟的昙曜等众多凉州工匠席卷到平城(今大同)时,似乎已经注定了佛教艺术在将在这里开出最绚丽的花朵。

    图片

    云冈20窟露天大佛的背光两侧各有一身飞天。他们身体粗壮,上身半裸,斜披天衣,长裙紧贴身体,左手托花盘,右手已惨,裸露双足,身体前倾呈45度向佛飞来。由于他尺寸很大,让观者感受到云冈一期艺术的豪放质朴。

    图片

    到了云冈二期洞窟时,飞天数量一下子爆发了。在这里,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无处不飞天”,只见洞窟中高达20多米的石凿空间中,各处主要内容的四周空隙处,全部填满了无数身飞天。

    图片

    中心柱四面,利用玲珑剔透的雕刻,使洞窟格外富丽堂皇。双重龛楣从里到外,雕刻了四层飞天,而且各个不同,有点像兵马俑千人千面。由于个头相对小,而且是在砂岩上雕刻,不能刻太细,主要区别就在服饰上。

    图片

    有的仍沿袭早期那种斜披天衣的形式,有的则上身穿上了袈裟,有的穿短裙,露出赤脚甚至露出膝盖,有的则穿长裙,不露脚,任长长的裙摆随风飘劲。还有一种短衫服饰,是半长袖口的,有的则穿没有袖子的马甲。

    图片

    个头大一些的飞天,面部的刻画也还比较到位,可以看出与云冈二期开始汉化的北魏开脸一致。均为瓜子型长脸,应该是照着鲜卑拓跋部皇族的长相设计雕刻的。此时,飞天的人体结构还是比较符合实际比例,而飘带也还没有拉长如面条一样。

    图片

    这是云冈九号窟正门的门框。上面是中原木构建筑的屋顶,之下是北魏时期的斗栱,在斗栱层与下面繁缛华丽的门楣之间,还一排飞天,集体拖着一条粗大的华绳在翩翩起舞。

    图片

    图片

    9号窟大门上方有一个小二层,二层明窗的顶部,雕刻一朵大型莲花,双层花瓣,外围是八身天人紧挨着莲花飞行。一位戴冠,与一位光头的人物交叉环绕,一共四组。戴冠者飞天无疑,光头的应该是僧人。看来,云冈中期就已经出现飞和尚啦。

    图片

    窟内顶部天花板上依然是布满飞天作为装饰。云冈中期,艺术上追求华丽繁缛,不能留白。所以凡是有空隙的位置,尤其是高处,基本都用飞天在装饰。也许是云冈的砂岩不硬,浮雕刻起来,相对还算容易吧。

    图片

    这是邺城出土的北魏时期造像碑,佛祖头上部位的一组飞天。其样貌颇似印度同时代的风格,看起来深受笈多飞天的影响。公元490年,把持朝政15年的冯太后终于谢世,魏孝文帝有了自主权,他迁都洛阳,进行太和改制,把汉化进行到底。在洛阳南边伊阙开凿了龙门石窟。下图是莲花洞的窟顶藻井。

    图片

    一个巨大的莲花周边,有紧挨着莲花的八身硕大的飞天。由于龙门的石质为青石(石灰岩),硬度高于云冈的砂岩,因此这里的工匠被迫调整了雕刻的技法。采用了更多的浮雕来呈现佛教内容。

    图片

    于是北魏中晚期的飞天体形开始拉长。腿长超过实际人体的比例。同时飘带也加长了,这样可以使得飞天的整体形象更加的灵动。这是怎么出现的变化呢?原因还是在汉化改革的大形势下,工匠向南朝学习,南方的艺术风格影响到北方。皇帝提倡大家穿着汉族服装,那么照着南朝的名士风流的样貌去刻画艺术作品,也成了流行趋势。

    图片

    北魏最后一个皇家石窟,是巩县大力山石窟。佛教艺术在这里彻底汉化。上图是三号窟的窟顶,采用了石仿木构的平棊屋顶。每块天花板中间,都刻画了内容,其中挨着中心柱的第一圈由飞天与化生童子交叉排列,外边的第二圈,则刻画各种佛教祥瑞的花朵。

    图片

    因为这组飞天保存的非常好,个头又大,让我们有机会可以非常原真的欣赏到北魏巅峰的石刻艺术。我们看,飞天的身材消瘦,这已经非常明显的体现出北魏晚期汉化成果,人物造型是秀骨清像。就是人都跟南朝那些喜欢嗑药身材瘦的皮包骨头的士大夫一样。从面向看呢,东侧的飞天在面目上还保留着北魏早期深目高鼻的特点。

    图片

    而西侧的飞天像则眉目清秀,具有中原女子的相貌特征。她们头戴莲花冠,一手持莲花,一手托莲蕾,妙姿轻盈,薄纱透体,飘带绕过双肩,穿腋下向后飘扬,弯曲的小腿处飘扬出长长的衣裙,折腰处达到九十度的弯曲。画面之中,雕刻出众多卷草和祥云纹,烘托着飞天向上飞翔。这样的动感,跟整个洞窟严肃的气氛,正好形成对比和互补。而巩义的飞天之所以被爱好者朋友称为“最美石刻飞天”,源于他的线条美。这组飞天非常好的呈现出本土艺术造型的最大优势——以线写形,以形传神。

    图片

    在距离北魏首都遥远的敦煌莫高窟,北魏的254窟里,也有壁画上的飞天形象。在整体画作的技法水平极高的作品里,飞天也表现出汉化后,轻盈灵动优雅的姿态。

    图片

    第257 窟顶平棊中有一组,是敦煌石窟后世很少见到的裸体飞天。中心是淡蓝色的水池,池中有莲花。四身飞天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颇有情趣。为什么非说是游泳呢,一是在水池里,二,的确可以看出是没穿衣服的。游泳嘛,穿裙子在水里不方便踩水。这种裸体的形象,在印度的佛教雕刻中是非常普遍的,但在有儒家文化传统的中原,这种形象是不被大众认可的,因此后世就几乎绝迹了。

    图片

    麦积山76窟窟顶,也有类似龙门和巩义石窟一样的莲花藻井,周围也是8身飞天。麦积山离长安近,工匠具备中原的高水平,此绘画线条准确流畅,用线肯定,眉眼清晰,富有神韵。身体呈U字型,小腹突出,双足外露,飘带短而有力,尾部分叉显出质感。

    图片

    再看一个莫高窟的437窟里影塑飞天。他不同于壁画,但也不像金塔寺的高肉塑,这是用类似做月饼的模子批量制作出来薄泥皮,然后贴在墙壁上,再上颜色。从他们宽袍大袖的服装和瘦长的脸型看,北魏晚期的特点显露无疑。

    图片

    这是麦积山133窟,有壁上方有一身影塑飞天,我们看一下常州展上展出的实物:

    图片

    这身飞天,可能是时间长了,掉落在洞窟之中,被工作人员重新修复几近完整。此飞天的服装极其宽大,与飘带一起在空中形成了一个大片,工匠还颇为用心的塑出一朵鲜花,以代表天女散花之状。有了褒衣博带,那么自然也是秀骨清像。此飞天面部瘦长,眉眼带笑,依然是标准的东方微笑面貌。

    图片

    欢迎收看下一篇《飞天演变史:续》我为您总结东西魏到元明清的飞天。关注公众号,以便第一时间看到。在我的视频号《老白石窟电台》中,在“直播回放”部分,有我用5个小时时间为您讲述的飞天演变史。如果喜欢,欢迎收看回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栏目分类